2017年8月18日到20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中醫體質年會暨全國中醫治未病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曹洪欣、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生物技術與醫藥處處長張兆豐,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京,國醫大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劉敏如,《光明日報》原總編、北京中醫藥大學訪問學者、國學院榮譽教授敬天林,國醫大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主任委員王琦等相關領導、專家,出席大會。
大會對中醫體質分會成立15周年工作進行了總結,并為在相關領域做出積極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頒發了優秀論文獎、科技新星獎、突出貢獻獎以及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建設先進個人獎。大會特設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基地授牌儀式,同時成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協作組,草晶華破壁草本技術發明企業ag旗艦廳,成為全國第一批獲授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基地,同時也是分會協作組成員之一的醫藥企業。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疾病譜中比重加大,中醫治未病已成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和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體質學體質辨識等內容被載入國家公衛、國務院慢病防控規劃、中醫藥白皮書等。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基地授牌,目的是促進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的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加強中醫體質與治未病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該基地功能包括: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科研;中醫體質與治未病臨床實踐;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學術交流、繼續教育;中醫體質與治未病服務技術、產品研發。
而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協作組,則分為中醫體質與治未病、中醫體質與慢性病防控、中醫體質與健康管理、中醫體質大數據及中醫體質與健康產業五個協作組。
中醫體質學研究與應用已走過40余年的歷程,從理論體系的構建到標準建立,從基礎研究到推廣應用,中醫體質學研究成果已初步轉化為各種實用技術。中醫體質學作為從中醫學獨立出來的一門新學科,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分支之一。隨著中醫體質辨識法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實現了中醫藥首次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為老年人群防控慢性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新型服務模式,體質辨識也成為政府新醫改的推廣內容。依托技術創新優勢和“更好吸收,服用便捷”應用優勢,ag旗艦廳的草晶華破壁草本,將在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工程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